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重庆:打造“四全”协同治理模式

信息来源:中国建设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5-28 17:54 字号:[ ]

重庆市把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建设美丽重庆的重要抓手和打造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进、持续深化,不断推动垃圾分类向纵深发展。

全方位统筹 协同推进新机制

在市委书记、市长任“双主任”的城市治理委员会领导下,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23个市级部门参与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专班,建立季度联席会议制度,指导41个区县按计划推进垃圾分类目标任务。

创新“党建+垃圾分类”工作模式,将垃圾分类纳入全市党建统领“141”基层智治体系,核心框架为“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一中心即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四板块即镇街划分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四大智能板块;一网格即村(社区)网格,推动基层垃圾分类体系重构、机制重塑、力量重组,党员到社区“双报到”累计20万余名、参与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65万余场(次)。将垃圾分类纳入中心城区“大综合一体化”治理改革,打破区域界限,强化投放设施规划建设、运输资源统筹调配、处理设施统一布局等方面的市级统筹力度,有关事项纳入市级并联审批,逐步实现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一体化。

全链条推动 分类质效新提升

突出分类投放精准化。通过升级改造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5.2万余个,安装视频监控和语音报警系统,实现智能分析和监测提醒。完善定时定点投放和高峰时段桶边值守机制,通过“人工+智能”管控,提升分类投放准确度。

突出分类收运规范化。聚焦居民小区、公共机构、公共场所和商业集聚区,健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责任制度,确保分类收集全程可控。建立收运信息监管系统,推行“公交车式”直收直运模式,5800余辆分类运输车纳网统管,有效避免“混收混运”。

突出分类处理集约化。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统筹布局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加强毗邻区县分类处理设施共建共享。目前,全市建成投用生活垃圾焚烧厂23座、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厂18座,分类处理能力达3.6万吨/日,比2022年提升17%。

全覆盖发动 激发全民参与活力

融入文明建设。将垃圾分类纳入全市文明提升的十件“小案小事”,打造“文明有范儿”垃圾分类示范间,开设微信公众号、网络问政平台,收集并解决群众反馈问题上万件,垃圾分类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融入社会单元。开展垃圾分类先锋建设活动,将分类理念融入基层最小单元,培育垃圾分类示范镇街480个,示范小区、单位、场所5389个,形成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的典型案例。推行“一员多岗”,整合环卫、物业服务企业、志愿者等参与垃圾分类治理,建立四级生活垃圾分类指导员制度。

融入百姓生活。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进家庭、进学校等“九进”活动,发挥“小手拉大手”作用,举办“垃圾分类渝我同行”夏令营,累计培训中小学生3万余名。借助重庆动物园网红大熊猫“渝可”“渝爱”的社会影响力,创设“啦分熊”宣推形象,广泛吸引群众关注垃圾分类。

全要素保障 培育高效治理动能

强化法规标准先行。颁布实施《重庆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制定4部行业标准,印发《重庆市全面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等配套性政策文件60余个,形成“1+4+N”法规标准体系。

强化数字应用赋能。开发建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应用,形成生活垃圾分类数据全智理、分类过程全智管、效能评价全智评的数智化管理体系,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可追踪、可溯源、可执法。

强化监督评价激励。建立“市、区县、街道”三级联动执法机制,强化区域间垃圾分类协同执法。将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纳入“八张报表”、投放设施升级改造纳入“八张问题清单”,在全市区县部门“一把手”例会进行季度晾晒。